石牌樓,又名石牌坊,古時稱綽楔。經過早的漢闕、衡門、烏頭門,發展出今天的石牌樓圖片形式。《辭海》中記載,石牌樓是一種裝飾性建筑物。有二根或四根并列直柱,上有檐額,多建于街市要沖或名勝處;牌坊又名“牌樓”,一種門架式的建筑物。由立柱、額枋、斗棋等構件和屋頂組成。多用木、石磚、琉璃等材料建造。一般建于祠堂、寺廟、村口、陵園等前面或街道路口。牌坊的名稱大概由里坊制中的“坊”字得來,坊門上掛牌匾,上書坊名,官府懸牌于坊門上用以表彰,故有“牌樓”一詞。

海口蘇公祠大門牌坊、五公祠石牌坊群的出現,源于官民對蘇軾、李德裕、李綱等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的名仕及其品格的紀念,祠堂位置曾為蘇軾遭貶謫時暫居地。蘇軾遭貶謫時曾為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而開鑿俘粟泉與洗心泉兩處水源,這是萬里投荒,不易其志這種品格的初體現。明代為弘揚雖遭貶謫而丹心不泯的德行,在蘇軾暫居地修建了蘇公祠牌坊以崇祀蘇軾,引得百姓紛紛前來朝拜。

祠堂石牌樓式大門
這種類型的石牌樓并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具有紀念和旌表功能的獨立牌樓,而是將石牌樓貼附在祠堂建筑上作為一種大門的形式。以門樓的形式作為徽州民居建筑的大門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標志之一。字匾、垂花和牌樓為徽州門樓的主要造型。石牌樓大門因其結構復雜,裝飾相對華麗,常被運用在規制較高的建筑和有名望的官宦之家的建筑上。

陵園牌坊設計成什么樣式的好
常見牌坊樣式為單門牌坊和三門牌坊。單門牌坊有一門兩柱、一門多樓等樣式。簡單的牌坊制造起來就不會太復雜,工藝簡單效率就高。陵園牌坊設計選擇樣式也不用太復雜,畢竟陵園是很特別的地方,簡樸大氣更好。可以一門多樓或三門無樓即可。不同地區的陵園環境不一樣,越是經濟繁榮的地區陵園設計更講究,設計大氣精美具有觀賞價值,那么三門多樓的樣式也不錯。一般來說,陵園牌坊簡樸大氣,與陵園整體環境相融合即可。
洪(*)農村牌坊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洪(*)村,古稱“洪源”,是古徽州洪氏家族聚居的主要村落之一,村莊坐西向東,南北山勢綿延,茂林修竹,谷地平緩,梯塘環依,溪水穿村而過。唐末,洪氏家族為避戰亂從江西遷徙而來。洪(*)村自古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榮登進士者多達21人,享有“徽州進士村”的美譽,著名人物有狀元洪瑩、榜眼洪亮吉、“同胞三中書”洪樸、洪榜、洪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