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歷史名村、古城、旅游區、風景區經常看到一些修建的石牌坊、石牌樓等古建筑,這些矗立街頭巷尾的老牌樓,有的有七八百年的歷史,有的也是近幾年制作的,這些大門農村牌坊其建筑藝術魅力并不遜色于大型古建筑群。它們是文學藝術的載體,裝點著楹聯、詩文、匾額、書法、繪畫以及雕刻等藝術。

農村墓地陵園石牌坊的神圣空間
神圣空間,顧名思義,此類空間具有明顯神圣性與儀式感,墓葬、寺廟、宮殿、祠堂、園林等往往是此類空間所在。牌坊是整個建筑群的開端,同時也是神圣空間的起點。例如,在海口市水頭村丘浚墓道前便立有一座理學名臣牌坊,通過墓地石牌坊標示墓園的空間范圍,起到劃定空間邊界或者說標定空間起點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空間主要指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空間的邊界和起點。

村牌坊
農村牌坊圖片
此外,建筑學家伊東豐雄說,建筑一定要像我們的皮膚一樣柔軟和有延展性,能夠作為媒體的外衣去擴展我們的表皮來使人適應新的環境,使媒體通過這些表皮傳播信息,并為人瞬見。這里的表皮可以被理解是一種接觸的方式,在各類型建筑中,無論受眾是否意識到,都在被動地接受者建筑所傳遞的各種信息。牌坊承載并傳遞著信息,他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在傳播過種種承擔著媒介的作用,因此,牌坊就是一種傳播媒介。在牌坊的旌表傳播活動中,建造牌坊本質上是對德行的表彰,通過對他們的嘉德懿行做出的直接褒獎,直接在普通百姓中建立道德榜樣,直接刺激引導他們的行為,跟風而來的贊美和夸耀,讓普通民眾明確學習的榜樣,促使他們自覺向旌表人學習,村口石牌坊讓普世的價值觀快速地在基層推廣和擴散。

潮汕文化精髓--潮州牌坊
要說街道牌坊,當然首先要提的就是潮州牌坊,可以說是潮汕文化的精髓所在。潮州地區的牌坊非常多,而且與其它地方牌坊承載貞潔和孝義展示作用不同,潮州地區的牌坊是展現了濃厚的文人氣息。從我國歷看,潮州是自古以來就文人薈萃,出了不少的名人,一般潮州地區的牌坊都是為名人所建造,是展現名人的成就所用,可以說在潮州街道上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比如狀元坊、四進士坊、柱史坊、三世尚書·四朝大老坊等等,讓人能夠感受文化情懷。
村口牌樓農村村口石牌樓
村牌坊
農村大門門樓牌坊
世科門樓牌坊建筑形制及特征:四柱三間三樓仿木結構石牌坊,面寬9.58米,總高8.9米,占地面積26.35平方米;南北,朝向,建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清順治、乾隆及同治年間均有大修。坊前立一對圓雕石獅,蹲于須彌座基之上,呈昂首、突目、威武狀。牌坊方形石柱南北兩面飾抱鼓靠背石,石柱立于須彌座基之上。兩面上、下額枋上分別雕琢雙獅戲球、瑞獸麒麟、鳳穿牡丹、仙鶴祥云的高浮雕圖案,下枋兩端雀替琢成鯉魚吐水圖案,承小斗一只。枋板書“世科”兩個大字,下列洪(*)洪氏自明弘治以來21位進士的榜單、官銜及修建歷史等字樣。牌坊上斗拱琢成束蓮,并飾風拱。龍鳳榜中刻“恩榮”二字,南面邊飾雙龍,北面邊飾雙鳳,龍鳳榜前的風拱上裝二獸,脊端飾鰲魚,檐板端飾哺雞獸。世科石牌樓牌坊是洪(*)洪氏專為獲得進士的族人記名而立的功名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