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文化氣息較為濃烈的地方或者是傳承比較久的古鎮,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少古石牌樓的存在。在古時候,他們是有著不一樣的象征,村口牌樓并不是簡單的建筑物而已。而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它更具有紀念意義,也能夠讓人感受到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因此,在不少的鄉村進門處,也開始建設起這類仿古石牌樓。那么,設計村口牌樓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石牌坊挺立千年的基礎--穩固的底座
底座是牌坊制作的基礎,無論是景區牌坊、山莊牌坊、農村牌坊、園林牌坊牌樓的主體結構,和內部的卯榫架構都是一樣的,石牌坊主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埋在地下,一部分露在地面之上與立柱的下部相連。因為牌坊制作是迎風而立,不與任何墻體相連,所以要使它能夠經得起風吹雨打魏然矗立,地下的地基部分必須牢固深埋,一般的深度都必須有好幾米。那種體形高大的牌樓,更要深埋到十幾米。同時對于那些石質的、木石結合的牌坊來說,整體高而重,為使得牌坊制作建成后的整體穩固,避免頭重腳輕,底座的地上部分還一定用相當體積和重量的、形狀不同的“抱柱石”、“夾柱石”與立柱相連以加固。

石牌樓門頭構件-雀替的設計制作
雀替是一種支撐屋頂出檐的結構構件,下端頂在柱身上,上端支在撐枋下。雀替用料很簡單,通常為三角形的石板制作,石牌樓廠家工匠會在構件上進行美化加工。有的石牌樓群體為壯碩的三角形,這種類型俗稱“牛腿”。對雀替的美化加工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雀替整體形象的加工,即大塊的石頭加工成彎曲的弧形,增加柔和之感,如西遞敬愛堂門樓石牌坊橫梁下的雀替,用減地平鈹法雕刻卷云紋,曲線圓婉,肥滿腴厚。多條曲線組合形成富于變化的整體造型。其次就是對雀替的表面作藝術化修飾。無論是石牌樓中的哪部分構件,對其裝飾美化有繁有簡,簡單的則在構件上雕刻各種紋樣,復雜的則是在構件上雕刻動植物以及人物場景,雀替也不例外。在西遞的敬愛堂和宏村的祠堂石牌樓上,其主要建筑空間中,多將撐拱雕刻成動物形狀,主要以獅子為主,獅頭朝下,獅尾在上,獅身隨撐拱的弧線而彎曲,公獅捧著繡球,母獅懷抱小獅,完全-副憨態可掬的形象,獅子的毛發和繡球雕琢的非常細致和剔透。除了獅子,在樂敘堂里,把撐拱雕刻成鰲魚,龍頭在下魚尾在上,整個呈倒立狀,鰲魚兩眼圓睜,嘴角還生出兩根胡須,模樣很神氣,魚身布滿魚鱗,形態十分生動。

村牌坊
江西農村牌坊圖片
《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為旌,又存車載旌。《周禮.天官.掌舍》:為幄宮設旌門。 因此可以明確旌就是一種旗幟,而旌的顯眼奪目,這時候農村牌坊它具有的標識功能,隨著詞義的發展,在《左傳》中有了旌善人,《漢書》 中旌直臣的說法,旌就有動詞的屬性,即表彰、獎賞的含義。《晉書》 中就有說到旗即天鼓之旗,所以為旌表也。
通過以上農村吉祥植物紋飾的寓意手法寓意是借助各種有寓意或象征性的事物來比喻吉祥。這種手法在村口大門石牌坊雕刻紋飾的圖案中應用較為廣泛。農村牌坊石坊的植物紋飾圖案都代表著吉祥寓意,所以往往通過寓意手法來表現出植物紋飾外在的含義,影射出所能表現出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平安和諧未來的追求。鄉村大門牌坊上的植物紋飾的藝術特征是通過造型特征表現手法等來刻畫的。這些石牌坊雕刻的紋樣既要求形式之美,又要求通過獨特而清新的闡釋方式來說明圖案內容,形象表達出一定的思想內涵及寓意!